GNU C 函式庫常見問題(FAQ)
本文試著回答使用者在安裝與使用 glibc 時可能遭遇的問題,請您在發問或回報 bug(程式錯誤)給維護者之前,先確定您已經讀過這份文件。
GNU C 函式庫很複雜,安裝的過程還沒有完全的自動化;有太多變數,沒有正確的安裝函式庫會對系統造成實質的傷害,在您開始之前先確定您已經了解你能承擔這一切。
[編譯 glibc]
GNU C 函式庫可以在哪些系統上面運作呢?
細節請參考 README 檔案。
GNU C 函式庫能支援使用 Linux kernel 的這些組態(configurations):
i[4567]86-*-linux-gnu
x86_64-*-linux-gnu
powerpc-*-linux-gnu Hardware floating point required
powerpc64-*-linux-gnu
s390-*-linux-gnu
s390x-*-linux-gnu
sh[34]-*-linux-gnu Requires Linux 2.6.11 or newer
sparc*-*-linux-gnu
sparc64*-*-linux-gnu
另外的組態是 ports 目錄的一部分,細節請參考 README。
我需要什麼工具來建立 GNU libc 呢?
您會需要:
GCC, C 與 C++ 編譯器都要[供 testsuite 用途]
GNU binutils
GNU make
Perl
GNU awk
GNU sed
在 Linux 上:Linux kernel header(表頭)檔
修改 glibc 的開發者可能會另外需要:
gperf
GNU autoconf
GNU gettext
GNU texinfo
更多細節請參考使用手冊的 “Tools for Compilation” 章節,或者閱讀 glibc 原始碼中的 INSTALL 檔案。
會用到哪些版本的 Linux kernel header 呢?
Linux kernel 最近的 header 都應該用的到。在編譯 GNU C 函式庫所用到的 header 版本,與使用函式庫所需的 kernel binary(核心執行檔)版本不用一樣。在 kernel 版本比所用的 kernel header 版本還要舊時,GNU C 函式庫是可以正常運作的。反之[用比較舊版的 kernel header 來編譯,並跑較新版的 kernel]則不會如所預期的運作。比如:假設你使用舊版的 kernel header 來編譯 GNU C 函式庫時,你就不能使用新的 kernel 功能。
即使你的系統是使用比較舊的 kernel,我們還是建議你用最新的 kernel header 來編譯 GNU libc。這樣如果你平時想要升級 kernel 版本的話,你就不用重新編譯 libc 了。為了要讓 libc 知道要使用哪一個 header,需要設定 –with-headers 進行切換[例如:–with-headers=/usr/src/linux-3.3/include]。
為了安裝 Linux kernel header,在 kernel source 的樹狀目錄中執行 make header_install,這在 kernel 文件中會有說明。
當我在所產生的函式庫上執行 `nm -u libc.so’ 時,我仍然會有 unresolved symbols(無法解析的符號),這樣正常嗎?
是的,這是正常的。會有很多種無法解析的符號:
由 linker(連結器)自動產生的 magic symbols(魔術符號)。他們的名稱會類似 __start_* 與 __stop_*
從 dynamic linker(動態連結器)產生的是以 _dl_* 開頭的符號
weak symbols(弱符號),不需要全部解析(例如 fabs)
一般而言,你要保證你有找到一個真實的程式,它在認定有問題之前就進行 linking(連結)會產生錯誤。
什麼是所謂的 `add-ons’(附加元件)?
為了延伸 glibc,因而有了以不同 packages(套件)發佈的額外 add-ons(附加元件)。目前 nptl、libidn add-ons 是 glibc 的一部分,而 ports add-on 則是另一個 package。
如果要將這些 packages 當作 GNU libc 的一部分來使用的話,只要解開 libc 原始碼目錄中的 tar 檔,並使用 –enable-add-ons 選項來設定組態檔 script。若你只有給 –enable-add-ons 組態,則會試著找出你原始碼目錄中的全部 add-on packages。若你只是想要選擇 add-ons 的子集合時,請用逗號隔開所要啟用的 add-ons 清單:
例如:configure –enable-add-ons=nptl,libidn
Add-ons 可以新增功能[包含全部新的共享函式庫]、覆蓋檔案、對額外的架構提供支援、以及任何相關的事情。現有的 makefiles 處理了多數的工作;只需要重寫一些少數的 stub rules,就能讓全部的事情都能正常運作。
多數的 add-ons 是對特定的 GNU libc 版本緊耦合(tightly coupled),請檢查你用來與 add-ons 一起運作的 GNU libc 版本。
在 glibc 2.2 的 crypt add-on 以及 glibc 2.1 的 localedata add-on 都已經被整合到一般的 glibc distribution 了。crypt 與 localedata 因此不再出 add-ons。還有,linuxthreads 的 add-on 已經過期了,請改用 nptl。
我的 kernel 幫我模擬了一顆浮點數(floating-point)的 coprocessor,那我還需要啟用 –with-fp 嗎?
只有某些平台會有相關的問題,如 PowerPC 或 MIPS。GNU libc 的組態必須與你的編譯器所用的 ABI 一致:兩者都要使用同樣的方式設定。
一顆模擬的 FPU 跟真的一樣好,就我所知,C 函式庫與編譯器是會在意的,如果你的機器沒有辦法執行浮點數指令的話,你只需要設定 –without-fp,並依此設定你的編譯器。
喜歡榨乾機器效能的人會想要避免因這麼做而產生的 trap overhead(負荷)。
為什麼我在使用 librt 時出現了 missing thread functions(找不到執行緒函式)的訊息呢?我根本沒有用 threads。
這個時候你可能已經搞爛你的系統了,librt 會在內部使用 threads,因而間接隱含的參考到 thread 函式庫。通常這些條件都會自動滿足,不過如果 thread 函式庫不在預期的地方時,你就必須要跟 linker 說 thread 函式庫在哪裡,使用 GNU ld 執行的樣子會類似這樣:
gcc -o foo foo.c -Wl,-rpath-link=/some/other/dir -lrt
/some/other/dir 應該要包含 thread 函式庫,在沒有任何其它的 link 路徑時,ld 會使用所給的路徑(path)去找出隱含參考的函式庫。
我在 `make check’ 的過程失敗了,我應該怎麼辦呢?
testsuite 應該要在你的系統上乾淨地編譯與執行;每次的執行失敗都應該要找出來。如果測試失敗了,你或許一點都不該安裝這個函式庫。
你應該要在 bugzilla 中提出研究報告,並盡可能提供詳細的資料。若你要直接進行一個測試,請記得正確地設定環境。如果你想要測試已編譯好的函式庫,而不是你安裝的函式庫,最好的方式是準確複製失敗的命令列指令,並從原始碼中的子目錄執行測試。
有一些沒有與 GNU libc 直接相關的失敗原因:
有些編譯器會產出 buggy(充滿 bugs)的程式碼,在 Alpha 平台上,沒有編譯器能正確得到單精度的複數。然而,gcc-3.2 應該沒問題。
kernel 可能會有 bugs,比如 tst-cpuclock2 test 需要修正為 Linux 3.1(patch)。
什麼是 symbol versioning(符號版本)的好處呢?我會需要它嗎?
Symbol versioning(符號版本)解決的問題是與 interface(介面)的改變有關。一個 interface 的某個版本可以在先前的 GNU C 函式庫版本中引導,但是 interface 或函式的 semantics(語意) 在這期間已經改變了。為了二進位檔案能與舊版相容,新版的函式庫仍然需要幫舊版程式保留原本的 interface。另一方面,新版程式應該使用新的 interface。Symbol versioning 解決了這個問題,GNU libc 預設使用 symbol versioning,除非透過 configure switch(組態切換)將它關閉。
我們奉勸大家要使用 symbol versioning,不然你會發生二進位檔案的不相容-會永遠不相容!你不僅會與之前 GNU libc 版本的二進位檔案不相容,也會與之後全部的版本不相容。這表示你不能執行別人編譯的程式。
我該如何在我的快速 ix86 電腦上編譯一個 libc 給較慢的 ix86 電腦使用呢? 在安裝 libc 以後,程式會出現 “Illegal Instruction”(不合法的指令)訊息並結束。
glibc 與 gcc 會在你的電腦上產生一些舊電腦沒有的指令,你需要告訴 glibc 你正在設定的電腦類型,比如你想要設定給 i586 的電腦時,新增 i586。例如:
../configure –prefix=/usr i586-pc-linux-gnu
而且如果你要告訴 gcc 只產生 i586 的程式,只能增加 `-mcpu=i586′ 到你的 CFLAGS 中(只用 -m586 沒有效果)。
要注意的是,i486 是最舊的支援架構,因為 nptl 需要 atomic(原子)指令,而這些指令是從 i486 開始支援。
當第一次執行 rpcgen 時,`make’ 失敗,是發生什麼事呢?我該怎麼修正呢?
第一次呼叫 rpcgen,即第一次使用最近編譯的 dynamic loader(動態載入器)。若 dynamic loader 有任何問題,比較像是執行 rpcgen 失敗,這裡有許多問題。
唯一的真實解法就是對 loader 進行除錯,並由你自行定義問題。請記得,對於每個架構而言,需要各種 patches(補丁)讓 glibc HEAD 能轉為可執行狀態,最好的行動方針就是定義你是否具有全部所需的 patches。
為什麼我試著用 GNU CC 編譯 GNU libc 時會得到錯誤訊息:`#error “glibc cannot be compiled without optimization”‘(#錯誤 glibc 不能在沒有最佳化之下編譯)?
有幾個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 GNU C 函式庫在非最佳化編譯之下,無法正確地工作。
在 dynamic loader (_dl_start) 啟動初期時,還沒有進行 PLT relocation(重新定位)以前,你不能進行函式呼叫,你必須 inline 你在初期啟動期間會用到的函式,或者呼叫 [compiler builtins(編譯器內建)](__builtin_*)。
沒有啟用最佳化的 GNU CC 將不能 inline 函式,dynamic loader 在啟動初期時會透過 unrelocated(尚未重新定位的)PLT 與 crash 進行函式呼叫。
很難在未經查核 dynamic linker 程式碼的情況移除這項需求。
其它的理由是因為,在許多案例中的巢狀函式必須 inline,以避免 executable stacks。
在實務上,在編譯時沒有理由不做最佳化,因此,我們要求 GNU libc 在編譯時都要啟用最佳化。
安裝與設定議題
我該如何設定 GNU libc,讓必須的函式庫,如 libc.so 可以放在 /lib,而其它的放到 /usr/lib 呢?
如同其它全部的 GNU packages,GNU libc 的設計就是使用基底目錄(base directory),並將全部的檔案都安裝到這裡。預設是 /usr/local,因為這樣是安全的(如果安裝在那裡,它不會危及系統)。若你想要安裝 GNU libc 做為系統上的主要 C 函式庫,只要將基底目錄設定為 /usr(如:執行 configure –prefix=/usr )。
有些系統,像 Linux 有一個檔案系統標準,它在基本的函式庫與其它函式庫間會產生差異。基本的函式庫放置於 /lib,因為這個目錄是要用來在如 / 的同一個磁碟分割區上定位。/usr 子樹可以在其它的分割區/磁碟上找到。若你在 Linux 設定了 –prefix=/usr,那麼就會自動進行。
想要在非 Linux 的系統上將 GNU libc 基本函式庫安裝在系統上的 /lib 時,必須要明確的要求。這裡的 Autoconf 沒有參數,所以你必須使用 configparam’ 檔案(細節請參考 INSTALL’ 檔案)。它包含了:
slibdir=/lib
sysconfdir=/etc
第一行指定基本函式庫的目錄,而第二行指定系統組態檔的目錄。
我需要使用 GNU CC 來編譯用到 GNU C 函式庫的程式嗎?
理論上不用,linker 不會管它,但是在使用 GNU CC 的 C 語言擴充之前,要檢查 GNU CC 所需的 header。
然而,目前 glibc 並沒有對預設使用其它編譯器的系統提供移植,所以沒有人能用其它編譯器測試 headers,因此你會遇到困難,如果你遇到困難了,請以 bugs 的方式回報。
還有,在一些地方,GNU 擴充在程式碼的品質上提供了極大的好處,例如:函式庫已經人工最佳化,對某些字串函式的組合語言版本做了 inline,這些都只有 GCC 可以用。
我透過查詢共用的 libc 檔案,沒有找到這些函式:`stat’、`lstat’、`fstat’、以及 `mknod’,且在我的 Linux 系統 linking 時有錯誤訊息。要怎麼樣才能正常運作呢?
\
你信不信,stat 與 lstat(以及 fstat 跟 mknod)在 libc.so.6 中都能預期是 undefined references(未定義的參考)!你的問題或許是因為 /usr/lib/libc.so 遺失或不正確;要注意的是,現在這是一個小的文字檔,而不是 libc.so.6 的 symlink(符號連結)。它看起來像這樣:
GROUP ( libc.so.6 libc_nonshared.a )
使用 libc 的程式會有翻譯過的訊息,但是其它的行為就沒有本土化(localized)[如:collating order(核對順序)];這是為什麼呢?
會自動安裝已翻譯的訊息,但是控制其它行為的 locale database(本土化資料庫)則不會翻譯,在你執行`make install’以後,你需要執行 localedef 來安裝這個資料庫。例如:設定French Canadian locale(法裔加拿大本土化)只要簡單的執行這個指令:
localedef -i fr_CA -f ISO-8859-1 fr_CA
細節請參考程式碼目錄中的 localedata/README。
我要怎麼幫 NSS 建立資料庫呢?
若你在 /etc/nsswitch.conf 裡有一筆 “db” 的資料,你應該也要建立資料庫檔案,glibc 原始碼包含一個 Makefile,可以處理所需的轉換與呼叫以建立那些檔案,檔案位在 nss 子目錄中的 db-Makefile,而你能用 `make -f db-Makefile’ 來呼叫它。請注意,不是全部的服務都能使用資料庫。
我無法接受連靜態連結的程式都需要用到一些共享函式庫。我能做什麼呢?
NSS(關於細節只需輸入`info libc “Name Service Switch”‘)沒有共享函式庫就無法正常運作,NSS 可以只改變一個組態檔就能使用不同服務(如:NIS、檔案、db、hesiod),而不用重新連結任何程式。但是唯一的缺點是目前的靜態函式庫會需要存取共享函式庫,這個會由 GNU C 函式庫透明化處理。
一個解決方案是以 –enable-static-nss 設定 glibc,在這個例子中,你可以建立一個靜態的執行檔,只能用 dns 與檔案服務(這麼做需修改 /etc/nsswitch.conf),你需要對全部的服務進行明確地連結。例如:
gcc -static test-netdb.c -o test-netdb \
-Wl,--start-group -lc -lnss_files -lnss_dns -lresolv -Wl,--end-group
這個方法的問題在於,你必須使用全部的那些函式來連結每個使用 NSS routines(常式)的靜態程式。
事實上,不要再說用這個選項所編譯的 libc 是使用 NSS 了,不會再有任何的 switch(切換)。因此,強烈建議不要使用 –enable-static-nss,因為這會讓程式在系統中的行為不一致。
我需要開啟很多檔案,我必須做什麼事呢?
首先,這是個 kernel 議題,kernel 在 OPEN_MAX 定義同時開啟檔案的數目,並用 FD_SETSIZE 定義使用的 file descriptors(檔案描述子)數目。你需要改變 kernel 中的這些值,並重新編譯 kernel,如此一來 kernel 才會允許開啟更多檔案。你不用重新編譯 GNU C 函式庫,因為在函式庫本身中,唯一真正需要 OPEN_MAX 與 FD_SETSIZE 的地方是 fd_set 的大小,這個只有 select 會用到。
GNU C 函式庫現在是 select free(免用 select)的,這表示它的內部不會受限於 fd_set 型別,將每個需要這個功能的地方改用 poll 函式。
若你在 kernel 中增加 file descriptors 的數目,你就不需要重新編譯 C 函式庫。
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取得一個 process 允許開啟的 file descriptors 最大數量,使用:
number = sysconf (_SC_OPEN_MAX);
即使 kernel 的限制改變了,這個方法也能正常運作。
為什麼從不將 glibc 安裝在 GNU/Linux 系統的 /usr/local 資料夾中呢?
GNU C 編譯器用特殊的方式來看待目錄 /usr/local/include 與 /usr/local/lib,會在系統目錄之前先搜尋這些目錄,因為在 GNU/Linux,系統目錄 /usr/include 與 /usr/lib 包含一個 — 可能不一樣的 — glibc 版本,且混合了其它不受支援及將中止的 glibc 版本某些檔案,這將帶來損壞你整個系統的風險。若你想要測試所安裝的 glibc,以 –prefix 並使用其它的目錄做為參數;若你想要將這個 glibc 版本安裝為預設的版本,使用 –prefix=/usr 覆蓋掉現有的檔案,而全部的東西都會安裝到對的地方。
原始碼與二進位檔案不相容
`connect’, `accept’, `getsockopt’, `setsockopt’, `getsockname’, `getpeername’, `send’, `sendto’, and `recvfrom’ 的原型在 GNU libc 與我在其它系統所見到的不一樣。這是 bug,不是嗎?
不是的,這不是 bug。GNU libc 已遵循 Single Unix 規格(而我認為 POSIX.1g 草案採用了這個解決方案),描述大小的參數型別是 socklen_t。
為什麼不再呼叫訊號中斷系統(signals interrupt system)呢?
GNU libc 在 signal() 預設是使用 BSD semantics,不像 Linux libc 5,它使用 System V semantics。這一部分相容於其它的系統,而另一部分是由於 BSD semantics 有助於讓 signal 程式設計比較簡單。
有三個差異之處:
在系統呼叫中發生的 BSD 風格 signal 不會影響到系統呼叫;而 System V signals 會讓系統呼叫失敗,並將 errno 設定為 EINTR。BSD signal handlers(訊號處理常式)在觸發之後依然還裝載著,而 System V signal handlers 確只會執行一次,所以每次執行過後都必須要重新安裝。BSD signal 在執行本身的 handler 期間會發生 block,換句話說,不用擔心其它的 SIGCHLD 會中斷 SIGCHLD 的 handler[舉例],然而,這樣會被其它的 signals 中斷。在使用 signals 進行完好程式設計(casual programming)的一般共識是傾向 BSD semantics 的。你不用擔心系統呼叫會傳回 EINTR,而且也不用擔心與一次性 signal handlers 有關的 race conditions (競速狀況)。
若你正在移植使用舊 semantics 的程式,你可以將全部的 signal() 改變為 sysv_signal(),以快速修正問題。此外,在引用 <signal.h> 之前要先定義 _XOPEN_SOURCE。
對於新版的程式,sigaction() 函式可以讓你精確地指定要讓 signals 如何運作。上面所述的三個差異點,可以使用這個函式以基於個別 signal 分別獨立切換。
若你只是需要一個特定 signal,可以讓系統呼叫失敗並傳回 EINTR[例如:實作一個 timeout],那麼你可以用 siginterrupt() 來做。
我在編譯使用特定字串函式的程式時收到錯誤,為什麼?
glibc 有特殊的字串函式,可以比一般的函式庫函式還快。部分函式另外以 inline 函式實作,而有些用 macros(巨集)實作,這樣可能會導致現有的程式碼出問題,但是這是由 ISO C 明確許可的。
最佳化過的字串函式只有用在以最佳化編譯時(-O1 或更高),行為能用兩個 feature macros(功能巨集)來改變:
__NO_STRING_INLINES:不要進行任何的字串最佳化。
__USE_STRING_INLINES:使用組合語言 inline 函式(可能會明顯地增加程式碼的大小)。
因為這些字串函式有一些現在已經另外定義為 macros,類似 “char *strncpy();” 的程式碼不再能正常運作(而且不需要,因為 <string.h> 有所需的宣告),只能選擇改變你的程式碼或定義 __NO_STRING_INLINES。
在這裡的另一個問題是 gcc 在 registers(暫存器)很少的機器上(如:ix86)仍然會有一些問題,inline 組譯碼幾乎會用到全部的 registers,且 register allocator(暫存器配置者)不能一直處理這種情況。
一種方法是選擇性的關閉字串最佳化,或者是改寫成:
cp = strcpy (foo, "lkj");
一種寫法是:
cp = (strcpy) (foo, "lkj");
這會關閉特定呼叫的最佳化。
我在使用 stdin/stdout/stderr 時收到編譯器的訊息 “Initializer element not constant” (初始者成員不是常數)。為什麼呢?
類似這樣的寫法:
static FILE *InPtr = stdin;
會導致發生這個訊息,在 glibc 這是正確的行為,因為 stdin 不是常數表示,請注意,ISO C 的嚴格讀取並不接受上述的寫法。
這樣的其中一個好處是你能指定給 stdin、stdout 與 stderr,就像任何其它的全域變數(global variable)[例如:stdout = my_stream;],這樣會很有用,你可以用 libio 來寫自訂的 streams。[但是要注意,這個不必是可移植的]。以這個方式實作的理由是 FILE structure 大小的版本問題。
為了修正那些問題,你要在執行期就初始化變數,比如說可以這麼做,例如:在 main 中,像這樣:
static FILE *InPtr;
int main(void)
{
InPtr = stdin;
}
或者以 constructors[要注意這是 gcc 才有的]:
static FILE *InPtr;
static void inPtr_construct (void) __attribute__((constructor));
static void inPtr_construct (void) { InPtr = stdin; }
我在 `gcc -ansi’ 時出現一些錯誤,glibc ANSI 不相容嗎?
GNU C 函式庫相容於 ANSI/ISO C 標準,若你使用 `gcc -ansi’,glibc 會遵循標準 incldue 標準所規範的。ANSI/ISO C 標準定義了要 include 的檔案,並也說明在 include 檔案中不該
有任何東西[順便提一下,你仍然可以使用某些功能旗標來啟用額外的標準]。
GNU C 函式庫符合 ANSI/ISO C,若且唯若你只使用標準的 headers 與函式庫函式。
我都不能存取某些函數了,nm 顯示它們存在,不過連結失敗。
在 glibc 2.1 的版本介紹中,可能只匯出這些應用程式與 glibc 其它部分真正正需要的 identifiers[函式、變數],許多 internal interface(內部的介面)目前都隱藏起來了。nm 仍然會顯示這些 identifiers,但是會將它們標示為 internal。ISO C 談到,以底線開頭的 identifiers 對 libc 而言都是 internal。應用程式一般應該不會使用這些 internal interface[有些例外,比如:__ivaliduser]。若程式用到這些 interfaces,它會發生 broken(損壞)。這些 internal interface 在 glibc 釋出的版本間可以改變,或者完全捨棄。
sys/sem.h 檔案缺少 `union semun’ 的定義。
不是的,這個 union 必須由使用者的程式提供。以前的 glibc 版本定義了這件事,但是它是個錯誤,因為想一想其實它很不合理,描述 System V IPC 函式的標準定義了它,因此程式必須要採用。
當我對 setmntent() 傳回的 FILE* 呼叫 fclose()時,我的程式發生 segfaults(記憶體區段錯誤),這是 glibc 的 bug 嗎?
不,別這麼做。使用 endmntent(),這就是它的用途。
一般而言,你應該使用正確的解除配置機制(deallocation routine),例如:若你使用 fopen() 開啟檔案,你應該使用 fclose() 解除配置 FILE*,而不是 free(),即使是 FILE * 也是個指標。
在 setmntent() 案例中,它可以在多數案例中運作,但是它不一定都能正常運作。無疑地,為了相容性的理由,我們不能將 setmntent() 的回傳型別改為 FILE * 以外的東西。
我收到 “undefined reference to `atexit'”。
這表示你的安裝幾乎失敗了,這種情況與 stat()、fstat()等一樣[參考問題 2.7]。研究為什麼 linker 不會使用 libc_nonshared.a。
若在執行期產生了類似的訊息,這表示應用程式或 DSO 沒有連結到 libc。這樣會產生問題,因為 atexit() 不再匯出了。
雜項
我該如何正確地設定 timezone 呢?
首先你要自己安裝 timezone 資料庫,它架設在 http://www.iana.org/time-zones。
然後,直接執行 tzselect shell script,建立一個 /etc/localtime symlink(符號連結)指向 /usr/share/zoneinfo/NAME[NAME 是 tzselect 的傳回值],回答問題並使用後面印出的名字。就這樣,你不用再擔心了。取代系統全部的 /etc/localtime}} 設定,你也可以設定 {{{TZ 環境變數。
GNU C 函式庫支援擴充的 POSIX method,用來設定 TZ 變數,這個記錄在 使用手冊。
有哪些關於 glibc 的文件來源呢?
glibc 手冊是 glibc 的一部分,它能由此下載:線上.
Linux man-pages project 有關於 Linux kernel 與 C 函式庫 interfaces 的文件。
glibc 的官方網站在:http://www.gnu.org/software/libc。
glibc wiki 在http://sourceware.org/glibc/wiki/HomePage。
對於 bugs,glibc 專案使用 ‘glibc’ 元件的 sourceware bugzilla。
我該如何找出我現在使用的 glibc 是哪個版本呢?
若你想要從命令列簡單的找出所執行的 libc 執行檔版本,這或許不是每個平台都能做到,但是能用簡單的方式定位出 libc 共享函式庫,並以應用程式啟用,在 Linux 類似這樣:
/lib/libc.so.6
這將會產生全部你所需要的資訊。
一定能正常運作的方法是用 glibc 所提供的 API,編譯並執行下列的小程式就可以取得版本資訊:
#include <stdio.h>
#include <gnu/libc-version.h>
\
int main (void)
{
puts (gnu_get_libc_version ());
return 0;
}
如果需要這個的話,這個 interface 也能用來在執行期執行測試。
從 signal handlers(訊號處理常式)中使用 setcontext() 不會正常進行 Context switch。
XXX: 接下來還是對的嗎?
setcontext() 的 Linux 實作[IA-64、S390 等]只支援同步的 context switches,這麼做有幾個理由:
UNIX 沒有提供有效同步 context switch[所謂的 co-routine switch]的其它[可移植]方法。有些版本透過 setjmp()/longjmp() 支援這項功能,但是這不是通用的方法。
如同 UNIX ’98 標準所定義的,唯一的方法 setcontext() 可以觸發非同步的 context switch,即若這個函式由 ucontext_t 指標以第三個參數傳遞給 signal handler 時被呼叫。但是依據 draft 5、XPG6、XBD 2.4.3,setcontext() 不是在可以由 signal handler 呼叫的 routines 集合中。
若 setcontext() 用在非同步 context switches 中,各種同步與 re-entrancy 的議題都會產生,且這些問題已經由真正的多執行緒函式庫[如:POSIX 執行緒]解決了。同步 context switching 可以完全在使用者層(user-level)實作,且需要儲存/回存的狀態比非同步 context switch 要少。因此,可以用它來辨別兩種 context switches 的差異,的確,一些應用程式的供應商都知道要使用 setcontext() 在一般的[heavier-weight]pre-emptable 執行緒上實作 co-routines。
應該要注意的是,若有人對 signal handler 的第三個參數上使用 setcontext(),那麼 IA-64 Linux 可以特過特殊的 sigaction() 版本來支援這個功能,sigaction() 讓全部的 signal handlers 在一個 shim 函式中開始執行,shim 函式負責在呼叫真正的 signal handler 以前儲存保存的 registers,並在之後將它們回存。換句話說,我們能提供一個相容層,用來支援非同步 context switches 的 setcontext()。然而,我不認為上面所給的參數是合理的。setcontext() 提供了一個良好的 co-routine interface,而且我們應該只要勸阻任何非同步的使用[這只會招來麻煩]。
尚未完成的新 FAQ 記錄
下列的記錄並非 glibc git repository 中現有 FAQ 的一部分。請自由新增這邊的記錄,爾後將會被移到適當的地方。
libm 函式的準確度目標是多少呢?
請參考 libc-alpha message,它詳細的討論了目標。除了類似 sqrt、fma 與 rint 這些用來綁到特定 IEEE 754 操作的函式,以及完整定義來正確地對全部的 rounding modes(對齊模式)進行對齊的結果(包含產生的例外),libm 函式不會特地正確地對齊,在 lulp 以下不會特地產生錯誤(對某些輸入可以有高達部分 ulp 的錯誤),且在底層數學函式是 monotonic (單調)的區域(regions)不會特定是 monotonic。一個綁定到 IEEE 754-2008 的 C 集合草案正在進行中,為了正確地對齊函式,期待將部分(TS 18661-4)定義成名為 crsin 的標準,且在未來的 glibc 能提供類似這類命名的函式。
為什麼 libm 函式在一些輸入(inputs)中很慢呢?
GNU C 函式庫包括一個數學函式庫,IBM 贊助了數量可觀的程式碼。IBM 程式碼使用特殊的演算法來幫特定數學函式的輸入計算近似結果。在一些案例中,為了提供精準的最終結果,中繼在運算期間的運算結果也需要有高精準度。實際上有很多學術研究想要證明,最大的精確度需要從中繼結果產生給予精確度的輸出[這些證據通常是依據每個函式而定]。若中繼結果所要求的較高精準度是硬體支援的,則函式會模擬所要求的高精確度。若你需要 100 個 bits,你一起聯合足夠的整數來模擬 100 個 bits,並使用特殊的演算法對那些大數進行操作以取得結果。最後,100 個 bits 的結果會向下對齊 float(浮點數)的大小,或者是 long double,這由所呼叫函式決定。然而,函式的輸入可能需要較高的精確度中繼計算(precision intermediate calculations),這可以輪流使用比較慢的整數多重精確度的值(integer multi-precision values)來計算一個精準的結果。如果沒有較高的中繼精確度,函式的精準度會很糟糕。你可以對幾個 libm 函式中的 slow paths 使用 libm systemtap 探測點(probe points),來偵測你是否正在呼叫 slow path。我們期盼你之後能夠使用探測觸發資訊來微調你的程式碼,以避免 slow paths。社群正在研究提供一種比 libm 快速的替代實作,或許可以用 -ffast-math 所選用的,這可以跳過在精確度的 slow paths 開支,並提供較快速的結果。
為什麼沒有 strlcpy / strlcat?
為了避免在修改大型的現有程式碼時,沒有詳細了解程式碼而導致 buffer overruns(過度使用緩衝區),已經推廣以更安全的字串複製方式 strlcpy 與 strlcat 函式。C11 標準的 Annex K 定義了選配式函式 strcpy_s 與 strcat_s,提供類似的需求,儘管以不一樣的 calling concentions(呼叫慣例)會比較沒有效率。無庸置疑的是實作這些函式會有問題,因為它們打算默默的將資料截斷、增加複雜度與降低效率、且沒有防止全部目地的 buffer overruns。新的標準函式庫函式應該考慮現有實作的優點,並且對於 glibc 已忽略的這些函式是好的實作不是很清楚。
以 gcc -D_FORTIFY_SOURCE 進行編譯可以捕捉到許多函式預期能捕獲的錯誤,而不需要修改程式碼。還有,若效率不是最重要的,snprintf 函式通常能做為這些函式的可移植替代品。
在 ARM 編譯失敗
你需要使用 ports add-on。
我該如何打造一個在舊版 GNU/Linux distributions 上執行的二進位檔呢?
[使用針對 LSB 的回答,利用 distro LSB packages 的相關資訊]。
我該如何在 Ubuntu 上面打造 glibc 呢?[這裡列出其它 distributions 的類似問題]
有些 distribution 的編譯器預設會啟用 -fstack-protector。GNU C 函式庫無法以它來編譯,因此你需要在 CFLAGS 新增 “-fno-stack-protector -U_FORTIFY_SOURCE”。
在安裝 glibc 2.15 之後,我就不能編譯 GCC 了
忠告:然而,遇到類似 siginfo_t 變更與建立 libgcc 失敗相關的新問題是有幫助的,現有的 GCC releases[比 Thomas 還早的 patches]不能用目前的 glibc 來建立。
原文: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 GNU C Library
譯者:Aaron Liao (aaron@netdpi.net),對於譯文有任何建議請留言,謝謝。
修訂:2014/04/06,本中文版參照 CarlosODonell 2013-11-28 22:22:49 編輯的版本
授權:GPL
Last updated